現在人們對于社保的意識越來越強,當員工進入一家公司時,如果沒有五險一金,就會讓員工感覺這家公司的福利待遇不好,社保也就是我們所了解的醫保、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津貼、工傷保險,一金則指的是住房公積金,那么住房公積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的繳存比例又是如何計算的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是由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的,通常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繳納,這也就代表自己出多少,單位就會額外再給自己出多少,所以很多人都希望住房公積金越多越好,只不過這筆錢并不是隨隨便便都可以消費的,住房公積金只能用在滿足住房需求方面,例如:用來買房貸款、租用房屋等。當然,住房公積金這么好,自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繳納的,只有在職員工才可以繳納,如果是退休員工,或者沒有工作單位的自由職業者,是不能夠自行繳納住房公積金的。
了解了住房公積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們再來看看住房公積金的購買比例是如何計算的。
按照現在執行的相關管理條例,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比例應該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說繳納的比例最低不能低于百分之五,最高也不能超過百分之十二,而這個繳費基數就是員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資。
舉個例子,如果上一年度你的月基本工資為8000元,單位按照百分之十的比例繳存,那么你個人部分需要繳納的住房公積金的金額就是8000*10%=800元,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單位給你繳納的住房公積金也是800元,這就意味著你的公積金賬戶一個月就會存入800+800=1600元。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疑惑,為什么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不是一個固定的比例,而是一個區間范圍?因為每一家公司的自身情況不同,公司會根據自己的營收、人才政策等條件,來確定自己公司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比例,通常企事業單位對于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都是按照百分之十二執行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最高一檔的比例,這也是企事業單位能夠吸引人的一大亮點,而對于一些小微企業來說,如果按照最高一檔繳納,自身的運營成本會大大增加,所以通常都會適當調低繳存比例,這樣即可以吸引人才,又能適當降低運營成本。
此外,還需要注意一點的就是,由于繳費基數也就是月平均工資每一年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會發現自己每一年繳納的住房公積金其實是略有差異的,而這個調整的時間通常是每年七月份,也就是說,小王在第一年的月平均工資為一萬,那么在第二年七月至第三年六月期間,小王的住房公積金繳納就是按照一萬的基數進行繳費,如果小王第二年的月平均工資為一萬五,那就從第三年七月至第四年六月按照一萬五的基數進行繳納,以此類推。
既然知道了公積金的繳納比例,同時,在申請房貸時,公積金又能為自己節約很大一筆住房貸款,那么在選擇一家公司的時候,就一定要詢問清楚住房公積金的繳納比例,畢竟這關系到你入職后的福利待遇,如果是按照百分之十二執行,那恭喜你,你會很快積攢到一大筆住房基金,而如果是百分之五,那你就要謹慎入職,避免進入效益很差的企業。